在 20 年代,术语巴尔干化被用来描述拥有相似信仰和想法的小群体的形成,并且可能对具有相反想法的群体怀有敌意。巴尔干化往往会分裂人们而不是团结他们。这一众所周知的特征也在互联网上得到了体现,从而导致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网络巴尔干化"一词的诞生。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互联网不再是曾经设想的全球社区,而是可以成为人们有目的地回避信息的地方。
网络巴尔干化并不一定意味着所形成的群体对他人怀有敌意。当列表服务器首次流行时,简·奥斯汀的列表服务器可能不会花太多时间讨论其他作家,尤其是现代小说家。该小组的重点是评估奥斯汀的作品,并传递有关奥斯汀新作品或有关她的文章的信息。这样的列表服务主题有限,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那些所属者憎恨属于其他群体的人。

同样,许多宗教在线团体实践网络巴尔干化的形式,特别是当这些宗教被严格构建时。其中许多团体对探索他们的信仰与其他信仰的不同之处不感兴趣,如果共同持有的观点受到攻击甚至轻微质疑,他们可能会做出敌对反应。我们的目标不是学习,而是确认信念并消除不符合确认目标的信息。
在某种程度上,由某些限制性国家控制的互联网访问也可能是网络巴尔干化的一种形式。这与不实行新闻自由的国家类似。让人们"不知情"并确保世界按照严格标准解释的概念并不是全球性的,也不容质疑。然而,许多拥有言论和新闻自由的人选择以这种方式孤立自己,以避免与他们的信仰相冲突的信息,他们往往只属于狭隘的利益集团。
这种行为与理论直接相反互联网是人们不断接触新思想的地方。相反,人们可能会上网确认他们已有的想法,并试图压制他们不同意的任何想法。当然,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有很多人在寻求知识和理解,他们不属于限制性群体,并且愿意学习更多知识。也许最好的解释是,这种形式的隔离能够而且确实发生,但也有其他人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全球社区"路径。